菲律宾金佰利真人官网第36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卸货记
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确保大量物资装备安全运抵目的地,是南极科学考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。
11月22日,菲律宾金佰利真人官网第36次南极考察队乘“雪龙”号、“雪龙2”号极地考察破冰船抵达中山站陆缘冰外围,开始第一阶段卸货作业。连日来,考察队员密切配合,利用直升机、雪地车等向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运送人员和物资。
一场“海陆空”运输战役在冰天雪地中展开。
茫茫冰原“雪鹰”飞
“内陆,内陆,‘雪龙’呼叫,‘雪鹰102’直升机已起飞,吊挂物资3.2吨。”
“‘雪龙’,‘雪龙’,内陆收到。”
中山站时间12月2日20时(北京时间12月2日23时),“雪龙”号驾驶台一片忙碌,值班船员用对讲机一遍遍呼叫。
正值极昼的南极,太阳24小时挂在天边,“雪龙”号前方的冰山被染成金色。“雪鹰102”如同一只红色蜻蜓,在“雪龙”号与内陆出发基地之间往返飞行,一天飞了10个小时。
直升机吊运
“雪鹰102”直升机于2013年入列,最大起飞重量5吨,是我国南极科考的保障“利器”。
从11月22日开始,考察队利用“雪鹰102”吊运物资,至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。8名机组人员分成2班,连续作战。
“直升机吊挂运输作业难度很高,在南极更高。”机组队长梁高升说,11月的南极多为阴天,雪面和天空的颜色相近,难以分辨,会影响驾驶员对高度的判断。
本次中山站卸货是双向作业,考察队不仅要往中山站、内陆出发基地运物资,还要从中山站运回大量空集装箱等旧物资至“雪龙”号。
“最难吊运的是集装箱、油罐,因为它们的受风面大,在空中易晃动,重量太大时,甚至会拽着直升机走。”梁高升说,“吊运这类物资时,只能低速飞行。”
截至12月4日,“雪鹰102”累计飞行70多个小时,吊运物资270挂,总重839.8吨。
冰面巧运“大块头”
“看那里,雪地车成功下船了,这是一个突破。”考察队领队夏立民站在“雪龙”号驾驶台,指着前方说道。
记者看到,4台雪地车正拉着8架雪橇,排成一列,朝远处驶去。
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冰面运输。雪橇上装的是重24吨的卡特车,雪橇下面是1米厚的冰层。
“将卡特车这样的重型设备运抵中山站,是考察队面临的一大难题。”夏立民介绍,自重24吨的卡特车,可牵引60吨重的物资,属内陆考察的重要装备。但由于自身太重,直升机难以吊运,只能冰面运输。
冰面运输
“南极环境复杂多变,以往考察船到达中山站附近冰区后,重型装备无法‘下船到站’的现象时有发生。”夏立民说,“好在此次借助‘雪龙2’号的破冰优势,‘双龙’进到距中山站10公里左右的冰面,卸货距离大大缩短,为重型装备运送创造了条件。”
为了将这几个“大块头”成功运下船,内陆队队长姚旭乘飞机提前飞到中山站做准备。姚旭曾13次赴南极考察,具有10次内陆考察经历,平时爱搞发明。针对重型装备冰面运输难题,姚旭专门制作了几套宽5米多、长6米多的大型滑板雪橇。
卡特车太重,直接放到雪橇上,容易在颠簸中压坏雪橇。在考察队出发前,姚旭又专门定做了2套钢平台,上面还加了30厘米厚的塑料泡沫,“这下万无一失了。”姚旭笑着说。
11月23日,“雪龙”号沿着“雪龙2”号开辟的航道,抵达距中山站10公里左右的固定冰区,趁着夜晚温度低,冰面更牢固,考察队连夜展开冰面运输作业,首先起运的就是3台卡特车。
茫茫冰原上,姚旭带领几个人将钢平台组装到雪橇上,再由吊车将卡特车吊至钢平台上。随后,姚旭与其他3名队员驾驶雪地车朝中山站驶去。
50多分钟后,“雪龙”号驾驶台的对讲机里传来了姚旭的声音:“‘雪龙’,‘雪龙’,我们已将卡特车运到中山站。”
趁热打铁,考察队连夜奋战,熬了一个通宵,于第二天6时将包括3台卡特车在内的重型装备运至中山站。两台25吨重的挖掘机也成功运抵站区,将为接下来的站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。
“莫愁湖”边接货忙
11月27日晚,记者在中山站见到汪大立,嘴唇开裂、一脸倦容的他,已48小时没合眼了。作为36次队中山站站长,汪大立是第一批上站的人员,在与35次队越冬队员简单交接后,便立即投入卸货作业。
“直升机吊运主要在白天进行,晚上还能休息。从冰面运输开始,就没时间休息了。”汪大立说,白天他要协调站务工作,晚上还要接收运来的物资。
记者看到,在中山站广场上,汪大立指挥吊车将一个旧集装箱放到了平板车上。平板车开到莫愁湖边时,几台拉着雪橇的雪地车已就位。吊车将旧集装箱吊至雪橇,机械师便驾驶雪地车朝“雪龙”号驶去。在停机坪边,几名考察队员迅速将直升机刚刚运来的物资搬走。
“站里的吊车、平板车、装载机、挖掘机都‘倾巢出动’了,机械师24小时轮番作业,考察队员在各个作业点各就各位,协助装卸物资。”汪大立说。
28日晚,记者再次见到汪大立时,看到他的精神头足了一些。
“今天直升机吊运和冰面运输暂停了,我睡了一整天。”汪大立说,“内陆队和中山站的蔬菜水果、科考设备、通讯设备、大型机械全都卸运完了。”
“‘雪龙2’号破冰给力,‘雪龙’号得以在距中山站这么近的地点卸货,物资进站速度很快。站区队员不怕苦累,通力合作,在短时间内就将运来的物资各归其位,卸货点没有出现货物堆积现象。”艰巨的中山站第一阶段卸货任务接近尾声,汪大立一边说着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